【醫護人語】心理學家預示催淚真相 葉劍青:情緒傷害禍延2047
臨床心理學家葉劍青
【醫護人語】
「此刻運動未完,撕裂社會已籠罩情緒;一旦運動完結,很多想為社會做點事的人由無助變得焦躁,各種負面情緒一定排山倒海,肯定勁過傘運十倍八倍……情緒傷害隨時延禍至2047年。」
── 臨床心理學家、「良心理政」召集人葉劍青
「係咪surrender(投降者)?係咪surrender?」厲聲呼喝聲劃破寂寥校園,連同數不盡的強光電筒直射雙眼,葉劍青與某議員本能地雙手舉起作手無寸鐵狀,緩緩移步。他是去年11月「理大圍城」時游說留守者的專家之一,凌晨離開時卻像重犯遭防暴「問候」,度過難忘的一晚。
「可否換個中性字眼而不是用投降?警方沒退場,整個校園已籠罩悲情,年輕抗爭者寫下遺書,個個都不願放棄手足,你叫他們『投降』,他們覺得係跪低、被屈辱、輸咗,這種『刺激』其實好危險。」臨床心理學家、「良心理政」召集人葉劍青悻悻然說。
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傘後組織「良心理政」,於反送中示威者梁凌杰墮樓身亡那天決定開設熱線,並於翌日6.16運作,在當日二百萬人大遊行設「心靈傾偈站」,提供網上表格,以及接收前線社工、醫生的轉介個案,與有需要人土免費面談。目前組織已有約六十位成員,負責聽電話處理個案的約有三十人,佔全港活躍執業心理學家人數約十分之一,是頗高的自發參與度。
葉劍青說,半年來「良心理政」接到約600多人求助,平均每個月有過百人受情緒困擾,年紀最細14、15歲。「是600人不是人次,有些人已來電五、六次,我們一直跟進個案。其中一個月我們收到的個案,與同期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收到的個案一樣多,所以這次人道危機更嚴重。」
人道災難中的香港,似乎比災難本身更受到世人注目。美國《紐約時報》便曾發表文章,指被破壞的地鐵、道路和建築物容易修復,但民眾對政府和法治體系的不信任卻難重建。
中大保衞戰中,葉劍青一樣在槍林彈雨的前線自發搵仔、救人,他眼見留守者甚至市民的精神狀態都繃緊,徹夜難眠,最初主要是被催淚彈或警察暴力鎮壓場面嚇親的Trauma(精神創傷)、恐懼、驚恐,後來更多是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遺症)或各種精神困擾而不敢/懂求助,埋下更大的都市炸彈。
「最大問題是市民對政府失去信任,政府本身有service gap,求助抗爭者不相信政府機制會保密,很多更是社運新手,壓抑情緒。」葉劍青指,傘運期間他與團隊主要處理抑鬱的情緒支援,現在則要針對失望和無力感,有求助者表示有幻聽、幻覺,有人甚至想過尋死。
去年8月團隊便接過一個棘手的個案。「有個中學生話政府不回應訴求他很無助,說若政府再不回應便以死相諫,這種個案要長期跟進。」也試過不少抗爭者覺得後退一步,便一無所有,堅持抗爭,有位年輕人跟葉劍青說的一番話讓他動容:「要堅持拖慢崩潰的速度。」
葉劍青說,警方的大搜捕行動,乃至入醫院拉人,對於救援工作造成極大妨礙,「爆晒缸都唔敢睇醫生,何況心理創傷?我哋要花啲工夫,找出有需要人士。」
專業團隊也有情緒,他們又如何裝備或調節自己?「CP(臨床心理學家)要明白年輕人心態,要惡補時事、潮語,了解思路以協助溝通,不能只靠一腔熱誠,足夠的圍爐不是集體放負,這很要緊,然後是溝通,不是抽象的reconnect。」
某次,「良心理政」小組到社區中心進行「和你傾」活動,那次對話在座黃藍絲都有。「好搞笑,有位藍絲對話完醒覺話『原來你們出來遊行無收錢』,平行宇宙交接了,這種良性對話應該長期做。」
他認為,就算區議員都要慢工燉關係而不再是蛇齋餅糭買人心,坦誠溝通才是維繫人際關係的cement(英泥),不割席、不分化,當然不篤灰是基本。
「成日講重建香港,其實係無法undo。治療不能建立完美的世界,是要大家努力修補關係,就算政權唔回應,整個社會要自己去療傷。」葉劍青說。
這場即將進入第七個月的逆權抗爭,抗爭者被不少人揶揄在玩war game。不同的是,war game會完、無限復活,但現實造成的社會傷害卻未必可以修補,每一次遊行、圍堵、衝突,都牽動着每個人的情緒。「當權者真的不可以漠視。」萬七個催淚彈擲下還未算催淚,葉劍青頹然預示一個殘酷真相,才最傷人。
「此刻運動未完,撕裂社會已籠罩情緒;一旦運動完結,很多想為社會做啲事嘅人由無助變得焦躁,各種負面情緒一定排山倒海,肯定勁過傘運十倍八倍……情緒傷害隨時延禍至2047年。」不見血痕的傷害,更觸目驚心。
情緒輔導可以令大眾對社會重新建立信任嗎?我懷疑。
「這是下一步,說這也是很危險的。我成日教育輔導員唔好咁快諗呢樣,當下市民對社會無信任是應該喎,是不是?如果求助者對所有人與事失去信心,輔導是需要的,但如果個案對濫暴一方不信任而對手足信任,這make sense喎,為甚麼要輔導佢?所以千其唔好太快下定論。」
葉劍青的專業為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敘事治療強調:「人不只有一個故事,有很多故事需要被顯現,透過對話建構出來」。他強調,良心理政正在實踐專業流水化或流水專業化的be water角色,在這時代很重要。「或許,2020年開始是市民強烈情緒爆發期,政府必須帶頭與有其他政治傾向的人溝通,不只是一次性的聆聽會。」
良心理政的面書,引用了「美國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的一句:「行事當如有重要影響一樣,這會有重要影響的。」(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
「我哋成年人、心理學家,都未必有能力睇到出路。但市民對年輕人伸出援手好緊要,陪伴與聆聽,亦要持續做實質的支援。」葉劍青說。2019年,全球民主海嘯,香港意外地成為風眼。累月以來,倦極的香港人如葉劍青,還是各自默默許下新年願望。「希望不只是FF(Final Fantasy,最終幻想)。」他合十說。
看到電視怵目驚心的畫面,不少人情緒起伏,經歷不知多少個無眠、或夜裏頻做噩夢的晚上?
葉劍青認為合時的說話如心靈雞湯,可以紓緩心理創傷。
「良心理政」面書有不少緊貼時事的貼文和宣言,強調心理學家的責任並不只限於治療室內,還有對室外大環境的社會責任。
葉劍青在中大和理大圍城時,都有走到前線與抗爭者溝通。
葉劍青建議大家從書本中尋找幫助,推薦David J. Morris 的《凝視創傷:不是每一種傷痛,都能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