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任總的話:
回應外匯基金回報欠佳的批評 - 任志剛

蘋果日報 2002/05/03 00:00


在金管局的各項職能中,大家最感興趣的,當然是外滙基金的投資表現。
金管局將於下星期向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簡報其工作。這每年三次的簡報會,可以讓金管局向香港市民滙報工作進度,因此,金管局一向非常重視。一如過往,金管局亦會在5月份的簡報會上提呈詳述過去一年工作的《二零零一年年報》。
我相信在下星期的會議上,立法會議員會集中討論金管局管理外滙基金的表現。事實上,我們也留意到公眾對外滙基金的關注程度,遠高於金管局的其他三項職能──即貨幣穩定、銀行體系的安全與穩健,以及金融基礎設施的效率。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外滙基金是香港市民的財富,社會大眾自然預期外滙基金得到妥善管理。至於我們的其他工作範疇雖然也很重要,但大家都會同意,由於我們的表現相對不俗,因此對市民來說,這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反之,鑑於公共財政狀況變得頗為倚賴財政儲備的回報,加上本港又有龐大的預算赤字,而財政儲備會分享外滙基金的投資回報,大家自然特別關注外滙基金的表現。
外滙基金在2001年的投資回報率不足1%,按實際數額來說無疑是偏低。不過,事實是這個回報率已高於同類型投資基金的回報率──大部份投資基金在2001年都虧損慘重。
部分評論員指出,假如外滙基金在2001年初把資金投資在5年期美國國庫券的話,便會取得5%的「投資回報」。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比較,但卻忽略了那5%其實是每年的利息收入,條件是你要將資金「鎖死」5年,完全不能動用(順帶一提,外滙基金過去5年的年度平均投資回報率為6.9%,明顯高於5%的水平。)。上述比較亦假設投資毋須按市價計值,在有關的5年期間不會將投資變賣,轉為流動資金。以上的比較是部份評論員經常提出的。姑勿論這樣比較是否公平,它顯然反映了公眾的期望,只是我們無從得知這是大多數或只是少數人的期望。不。作為公帑的投資經理,我們會尊重這個意見,亦應就此作出回應。
投資須平衡3因素
其中一種回應方法是我們一直都在做的,就是嘗試更清楚地解釋我們採取的投資管理方法背後的理據。我相信凡是熟識基金管理的人都會明白,投資需要在回報、風險與流動性三者中取得平衡。舉例說,若要年復年地都能夠為外滙基金取得正數投資回報,所採用的投資管理方法便必須是承擔較低的風險,以及接納長期來說較低的平均回報率及較低的流動性。
然而,若大家關注的是財政儲備要有穩定的回報,也許便要檢討財政儲備分享外滙基金回報率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