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莫扎特裨益眾生 - 楊懷康

蘋果日報 2021/04/11 02:00

蒙代爾

泰山其頹,哲人其萎。經濟學家蒙代爾(Robert Mundell 1932-2021)辭世,享年88歲。張教授致函慰問他太太,提及2013年10月18-19日他到深圳出席科斯追悼會,作專題演講;「不過幾天,就傳來他中風的消息」,自此「咫尺天涯」。人生無常。深圳之先,敝號東主與他到西貢出海;綠波浮沉,聽他老人家細說古今,情景歷歷在目,猶如昨天。
蒙代爾贏得一九九九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當時我在《壹週刊》以「經濟學的莫扎特」為題誌記其事,憶述八十年代初上哥倫比亞大學他寓所問教的經過:「上到他家,蒙代爾穿着睡袍,赤着腳來應門。看他的樣子,雙眼浮腫,長髮及肩,還未睡醒的樣子。他招呼我坐下,給我弄了杯咖啡。」那時他是哥大教授、列根總統供應學派經濟政策的設計師,而我則是未謀一面、前一天才透過電話求見的路人甲。就是這樣他跟我談了差不多一整天。如今想來,恍如隔世。
以莫扎特相稱固然是因為他早負盛名,24歲拿下麻省理工的博士,34歲即對國際金融體制建立一家之言,被推許為超越凱恩斯學派的新軍。最令我拜倒的是他簡潔透闢的文字。他28歲寫的「最理想貨幣區論」(A Theory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s)只有七頁紙,諾貝爾委員會以此為他得獎之作;2011年美國經濟學會將之推許為一個世紀來最有影響力的二十篇論文之一。歐元區成立,溯本追源,也是那七頁紙;蒙代爾亦因而有「歐元區之父」之譽。同時影響大西洋兩岸經濟的,能有幾人?
貨幣從來都是交易的中介。蒙代爾那篇文章提出個簡單的問題:具備了哪些條件方能採用同一交易中介——貨幣?答案:所有生產資源,包括工人、原材料、資金都能毫無障礙自由流動的地方便有條件使用同一貨幣。欠缺這些條件而勉為其難將自討苦吃,譬如東部有通貨膨脹,西部的物質無從流入,為了平抑東部的物價而一刀切收縮銀根,將陷西部經濟於衰退。1999年歐元面世,當時區內的資源、工人尚未能完全自由流通,硬是統一貨幣,顯然有悖蒙代爾「最理想貨幣區」的旨意。諾貝爾委員會可挑那一年頒獎給他,不難是認為即使揠苗助長,統一貨幣將有助於促進歐洲的經濟以致政治融合。
除了促進經濟融合,成立歐元區的另一目標是給成員國設下嚴格的財政要求,防止赤字以收遏制濫發鈔票觸發通脹之效。不幸歐元面世後十年,希臘、意大利、葡萄牙等南歐國家可財赤氾濫引爆了歐元危機,於此可見統一貨幣顯然無助建立財政紀律。此則印證當年他給我上的寶貴一課:金本位也好,固定匯率也好,「倘若一個國家甘願製造通貨膨脹,甘願讓其貨幣貶值,沒有制度能有抑制之效。」何以費煞思量要剎住通貨膨脹?因為那是經濟罪惡的淵藪。
蒙代爾追隨經濟學鼻祖阿當·史密斯,認為人乃理性的動物,能配合外在誘因條件,施展本領、發揮潛能追逐各自的理想。可是在收入越高、稅率越高的累進稅制下,數字上急劇通貨膨脹讓人多了收入,卻因而要多納稅款,實質購買力下滑、打擊追逐理想的人性本能。他認為由他主催的供應學派政策——在大幅減稅的同時緊縮貨幣供應——之所以成為政策潮流,該「歸功」於1971年金本位的解體而觸發的通貨膨脹,導致經濟不前令人人吃苦,是以形成打擊通脹的政治共識。
佛利民跟蒙代爾一樣以通貨膨脹為經濟浩劫,該如何降伏此猛獸兩位巨擘可意見分歧。到底固定匯率、金本位以至世界貨幣能否對平抑通貨膨脹發揮效用?世紀交替之際,他們就此做了一場眾所觸目的公開辯論。二十年後,證諸事實,誰勝誰負,猶無定論。
總的說來,他們都同意港元跟美元牢固掛鈎是對的,但都擔心97後形勢會有變。反之,像香港般的小經濟體採用浮動匯率只將擾亂經濟、浪費資源。可是佛利民認為大國之間如若像香港那樣固定匯率將拖累經濟步伐,蒙代爾則不認為浮動匯率能有效化解錯誤政策掀起的經濟衝擊。他們同意不能回到從前,恢復金本位;蒙代爾認為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貨幣跟黃金或各國共同建立的世界貨幣掛鈎將能穩定國際金融、促進貿易。佛利民認為世界貨幣之議不可行,對歐元區之試驗不敢樂觀。蒙代爾強調自己並非教條主義,政策是否可行須建基於實效,而現實世界不可能有一勞永逸的政策。難得的那是不傷和氣、顯見氣量、讓大家都長了知識的君子之爭。
蒙代爾跟我說,十七歲時英鎊貶值,他不明所以,周圍向人請教,卻不得要領,決定研究經濟。後來他發覺當時英鎊貶值是着錯棋。自此十二年窗下,那篇讓他贏得諾貝爾獎的七頁論文面世。稱他為經濟學的莫扎特,當之無愧。
蒙代爾和佛利民相相高壽,分別享年88歲及94歲,收成期較35歲去世的莫扎特長許多許多。他們踏着阿當·史密斯的足跡,以其發見論述擴充了人們改善生活的自由空間,促進了經濟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條件,讓越來越多的人也能像他們那樣得享充實的收成期。善有善報,福有攸歸。May them rest in peace.
empty

補白:世事非鐵板一塊

武肺肆虐經年,至今導致全球共290萬人死亡。日本厚生省指出,2020年日本的死亡數字可十一年來首次下跌;跌幅為0.7%。莫非日本人有的是金剛不壞之身?
非也。日本的武肺個案近50萬,超過9千3百人死亡。整體死亡數字下跌,皆因疫症當前,人人加強警覺,勤洗手、戴口罩,減少了流感、肺炎以至其他呼吸系統病患。世事何嘗是鐵板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