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體育組|26年 本地足運是進還是退?

蘋果日報 2021/06/23 17:47

港超聯蘋果日報體育熄燈蘋果26年

回望在《蘋果體育》的採訪生涯(應該可以用生涯吧,畢竟26年),感恩現場採訪過大大少少的國際賽,有本地球會出戰的亞洲球會級別賽事,也有世界盃、歐國盃、洲際國家盃,令記者見識亞洲級、以至世界級的足球賽,當然還有數之不盡,已遭曾經支持過,最終也要捨棄的本地足球。
蘋果被迫關閉,不少曾在這個集團工作及合作的前同事、現職同事及專欄作家也在這刻傷感地回顧一起走過的日子;本版創刊之初,著名足球評述員李德能在社交平台重貼26年前在《蘋果》創刊體育版內其《論盡論盡》專欄,內容談及90年代中橫掃本地球壇的東方(現東方龍獅)經過三季的風光後決定改組,王朝變相解體,當時球圈內外無必深感惋惜。
德能兄文中指:「香港足球號稱職業化二十幾年,但球隊退出竟然有增無減。我不是球圈核心人,所以不想武斷說話,問題是有球隊一口怨氣地離開,究竟是球圈積習難改,還是球圈領導層『懶得去搞』呢?若不對症下藥,恐怕不久將來面對『想搞也冇得搞』的局面」。德能兄建議足總本著與球會唇齒相依關係,從速聯席會議,謀求一個釜底抽身方法,否則,論盡論盡。」
德能兄這篇26年前的專欄,原來放在今日的香港所謂的職業足球聯賽,原來依然適用。這幾季不斷有港超聯球會退出,退出球會不依合約向球員賠錢,球會欠薪,隊數日少,嘗試在職業足球追夢的球員朝不保夕,不禁要問,這廿多年所謂發展足球,發展了甚麼出來?
本地足球一直靠熱心球會班主支撐大局,作為本地足運最高決策機構,賽事主辦單位,怎樣說也有個責任構建一個健康環境,讓球會與有心向職業足球追夢的年輕人發展吧,但實情是足總多年來大部份時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至於近屆董事會傾向甚麼也不管。
舉個實例,記者入行於90年代,當年已故的黎新祥等體院足球部教練年年的長假期便帶不同歲數香港青年軍到外地集訓及比賽,經費大多是足總高層私人贊助,當年最熱心的是已故的東方會長林建名,出錢出力,還親自帶隊,為的是讓年輕球員有機會見識世界足球,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球員比賽,從實戰中提升,希望培訓一代又一代球員接軌。這十年,除必須參加的青少年級別賽事,足總極少安排青年隊出外集訓,反而有球會願意投放資源安排到外地。
90年代末,隨快譯通退出,南華縮皮,組全華班,捱過2000年的冰河時期,南華大搞,還有飛馬、傑志冒起,各隊開始較注視青訓,同時港隊又贏了個東亞運足球金牌,政府決定開綠燈,每年額外撥款給足總,而這些撥款原來絕大部份用於新聘員工的工資,似是以為請個外國教練便可培訓出有競爭的球員。任何運動,最重要是運動員,但這十多年,政府額外撥款推行「鳳凰」、「五年」計劃推動足運發展,錢多了,但資源未能惠及球會及球員;如果所聘的「專才」能夠為足總制定有效政策搞好青訓,又物色到大量贊助支持本地聯賽帶來資源,業界還可容忍,可是資源不到位,球圈內外自然不滿,球迷放聲咒罵這班體壇建制權貴是合情合理,而本地足球這幾十年是進步還是退步?正如德能兄26年前的專欄所言實在論盡,而更令人心痛是現任董事會成員為求保住權力,競選董事是不談改善,反而先說政治取態。
對於本地足運是千言難盡,但願有能之士可帶領球圈走出低谷,讓球會及球員可以在一個健康平台發展及追夢。感謝所有曾協助過記者採訪,無懼發聲的球圈有心人,共勉。
記者﹕曾雁平
蘋果App大升級 更簡潔更就手!了解更多立即下載體驗
-----------------------------
《體蘋果》陪你睇波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