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單極超強 - 李怡

蘋果日報 2002/01/01 00:00


在反恐戰爭取得勝利之後,美國十二月初在高空成功擊落靶彈,在實驗NMD方面邁進了一步。繼而在十二月中旬宣布美國決定單方面退出三十年前與蘇聯簽訂的「反彈道導彈條約」(ABM)。這一決定,將改變冷戰期間國際強權以「恐怖平衡」來維持和平的模式。進入二○○二年,世界將依賴美國的單極超強來維持和平。
與反恐戰爭之前,俄國對美國退出ABM的強烈反對態度不同,這次俄國的反應顯得頗為低調。中國在俄國低調反應之下,也只能作冷淡反應。歐盟和日韓均大體上接受了美國發展NMD的事實。因此,美國以超強地位主導國際秩序的局勢遂告形成。
為甚麼俄國對美國退出ABM及發展NMD的反應會前後截然不同呢?主要原因是:在反恐戰爭中,美俄關係大大改善,包括美國對俄國的利益輸送,幫助俄國加入世貿,北約改善與俄國關係。更重要的,是美國同意銷毀三分之二的核導彈,以及俄國接受了美國的解釋:NMD只能擊落少量(二、三十枚)洲際導彈,只是用來對付有少量導彈並可能襲擊美國的國家,而不是用來對付擁有大量核導彈的俄國。換句話說,俄國原先擔心NMD會使俄國的核阻嚇力量大為削弱,使美國有恃無恐地不怕核報復而威脅或毀滅俄國,這種情形將不會發生。除了這些原因之外,也由於若美國一定要發展NMD,俄國反對亦無用,聯合中國的力量也嫌薄弱,不足以與美國抗衡,因此不如低調反應以換取利益。
在美俄結盟而美國超強的形勢下,中國在國際的合縱連橫中就相對地處於較不利地位。中國目前可以襲擊美國的洲際導彈只有二十多枚,NMD正可以對付這些導彈綽綽有餘。因此中國對美國的阻嚇威力大減,而美國對中國的威脅更大。中國未來可能要犧牲一些經濟成長來發展洲際導彈,又或者要向反美國家輸出武器作為對美國的反制。
在反恐戰爭中,中國雖然參加了反恐聯盟,美國也表面上改變了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的關係。然而,中美關係其實並沒有得到多大進展。在美國眼中,中國藉反恐而加強鎮壓疆獨,中國國內的人權狀況未有改善,中國曾與塔利班政權簽署經濟與技術合作備忘錄,中國的國營公司暗中向巴基斯坦輸出核子技術,中國在反恐戰爭前曾拉攏俄國及中亞國家抗衡美國……所有這些,都使美國不會大幅改善中美關係。而美俄關係已超越中俄關係,美國勢力伸入中亞,也對中國的西陲形成壓力。這是二○○二年中國面對的新國際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