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失業率持續高企,特區政府呼籲市民北上尋找工作機會,姑勿論這是否一條最佳的出路,但北上已是一個無可避免的大趨勢。自年前有港商組團赴中國西部考察,開拓中國市場已是上市公司尋找新水源的另一選擇,因為即使香港能夠在短時間內復甦,亦未必能返回昔日賺易錢的時代。
中國開放市場,投資者都着眼於一些大型業務上的商機,如航空、航運、物流、金融、保險等行業,似乎很少人提及國內零售業務之潛力。事實上,國內零售業的商機絕對不能忽視,近年已有不少本地小本經營個體戶,紛紛北上開設營商據點,即使在本地有不俗表現的佐丹奴(709),早在國內開設零售店。
我之所以對國內零售市場樂觀,並非單單因為入世概念。現時全球眾多經濟區中,歐美有待復甦,而過往亞洲的龍頭日本近況不用多說,中國自然成為焦點。但是,有經濟分析員指出,中國要維持去年7.8%經濟增長並非易事,原因是在日圓貶值之下,中國出口面對一定壓力,從而影響整體經濟增長。然而,近年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本土消費帶動,如內部消費保持強勁,加上國內「消費群」的生活水平持續改善,零售業自然最直接受惠。
辦奧運可刺激旅遊業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國內的零售市場潛力。2008北京舉辦奧運,除帶動一些地區性的房地產及基建項目,相信最直接受惠是旅遊業,屆時將會替中國旅遊業帶至另一個高峯。根據過去經驗,大凡某國家或城市舉辦奧運,旅遊業興旺的副產品就是帶旺零售市道。
此外,近日最熱門的話題都離不開媒體業務,近年大小媒體公司都集中於國內的廣告(戶外及多媒體)市場,這其實也反映不少商品客戶對國內消費市場充滿信心,才會大事進行宣傳活動,在這個預期國內零售業興旺的大氣候下,相信會吸引不少本地企業拓展國內零售市場,而一些較為傳統的行業亦然。
好像恒豐金業(870)去年年底公布中期盈利2241萬元,但該公司仍宣布會投資2億元在內地開設金飾門市店舖,由現時15間增至100間,3年目標達500家。而早在去年初,該公司與中國黃金總公司意向共同建立一所綜合黃金文化旅遊娛樂中心,共同合作生產、批發及零售黃金產品。以上述公司對國內市場投資為例,確實反映了國內將由旅遊及國民消費力有所提高帶動整個零售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