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經濟低迷、失業嚴重,不少勞工原先擁有的技術和才能亦日益貶值,在市場中無人問津。另一方面,區內居民由於入息減少,減少消費,加上大企業割價傾銷,小商戶的街坊生意愈來愈難做,社區經濟亦日漸破落,這亦進一步令區內的社區網絡解體。社會資本的弱化,減低了居民間的互信及資訊流通,所以社區未能發揮過去團結互助的角色,社區自我脫貧的資源愈來愈少,貧窮集中在市區中的舊區中,「塘水滾塘魚」的現實,令失業問題進一步惡化。
達致社區共享目標
近年,不少國家的非政府機構,嘗試用「社區經濟發展」(CommunityEconomicDevelopment)的方法,來解決上述貧窮社區的惡性循環。社區經濟發展強調以社區為本,自下而上的參與及動員,發揮區內居民未受市場利用的才能、技術與經驗,來服務其他社群中的成員。具體方法包括創造小型企業增加職位、成立生產及消費合作社,以及推行小社區的貨物和服務交換。外國經已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及例子,證明社區經濟發展的方法對重建社區經濟、加強社會融和及推動可持續發展均有成效。
最近,聖雅各福群會接受了樂施會的資助,在灣仔區推行一項為期兩年的「社區經濟互助計劃」,這是在香港推行社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嘗試。筆者亦有份參與有關計劃,是計劃管理委員之一。有關計劃透過「時分券」的建立,令灣仔區內的居民及小商舖,可以重新組成大大小小的社區網絡,增加區內居民的信任、關懷及溝通,在互助的原則下重建區內的社會資本,提倡較平等的勞動,肯定參與者尊嚴,實踐「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取所需」,達致社區共享目標。
計劃同時亦有消除社區中不同群體彼此之間的誤解與標籤的目標,並要處理社會排斥的問題。因為社會排斥會妨礙社會參與,妨礙不重複的異質網絡群的結連。最後,我們的文化目標,是在訂價及交換的過程中,令我們可以討論價值高低的準則,反省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假設,例如對女性家務勞動的輕視。
我們分別在去年七月、九月及十二月舉行了三次「趁墟」的貨品及服務交換。在初期,無論是街坊、社工或學者都有很多不同的疑問或擔心。
發揮所長交換需要
但透過街坊的參與,我們一邊實踐,一邊解決問題,而在實踐當中最大的得着及喜悅是,不少街坊認同及堅持計劃背後「公平」的原則,而且覺得可以發揮自己所長去交換自己的真正需要,令他們覺得活得更有尊嚴,活得更有色彩。這些效果既不是市場買賣,也不是義工服務所能提供的。
而政府在社區經濟發展初期,應扮演「保育」的角色,在政策上對社區經濟有一定的保障,讓它發芽生長。現時政府成立「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是一個好的開始;筆者希望有關基金,能夠以推動社區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資本建立為目標,令區內居民有權參與及決定基金的運作,達到社區團結互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