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架食堂|見證銀行業光輝到黯淡 香港銀行家會所後日遷出置地

蘋果日報 2021/01/22 23:36


天下萬務確實皆有定時。龍頭行滙控(005)創25年低位跌穿30元,銀行股前景黯淡,曾經見證8、90年代本港銀行業最風光時代的香港銀行家會所(The Hong Kong Bankers Club),座落中環甲級商廈置地廣場告羅士打大廈近40年,後日(25號)迎來在置地經營的最後一夜,熄燈後便遷出,移師干諾道中盈置大廈。
銀行家會所是專為金融專才而設的私人會所,是本地賓架界的圖騰,會所走過的路,如翻開一部香港金融史,倒影出這國際金融中心的高低起伏。
對即將告別置地,曾任金管局助理總裁、星展香港前一姐葉約德(Amy)慨嘆,「嚴重唔捨得」,她說會所與香港銀行金融業發展一齊起步,「70、80、90年代最輝煌時代,我哋一起走過」,同會所員工亦好似幾十年老友;但行到今天,要跟回憶說再見,「好似一個時代完咗,又唔知下一個Chapter會點樣。」
會所遷出之際適逢香港多事之秋,亦令人悵然。她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定位之一,「係幫中國起條橋」,接通與世界金融及商務交易,但現在中美角力升級,金融戰隨時開火,制裁可能禍及香港美元交易地位,「世界立立亂,條橋都唔知起去邊,都唔知點起。」
80年代入行的Amy,碰上了銀行業好風光,她首份工作任職摩根信託銀行,辦公室位於歷山大廈,正好與置地廣場地盤對望。「我1979年由美國返嚟香港開始做銀行,睇住間大廈起,知道頂樓會有個Bankers Club。」同事們都非常雀躍,嚷着要掹老闆衫尾入會。
當年正值銀監處放寬大批從事批發業務、但只有一間分行的外資行獲授本地持牌銀行牌照,摩根信託是其一;銀行搵到錢自然豪爽,一口氣買了數十個公司會籍,Amy由此便與會所結緣。
會所內最懷念的地方,她首選「聚緣吧」(The Bar),貪其氣氛輕鬆可隨意吹水,「那時炒房3、4點鐘收晒盤,收工後成班同事就落嚟劈酒。」酒吧亦供應輕便午餐但不設訂位,上午11點幾炒房交易時段休市,便湧往酒吧「搶位開飯」。
歷史發展不礙乎聚散離合,本港金融史亦然。曾任會所主席的東亞銀行(023)前高級顧問兼資深銀行家彭玉榮回憶,「以前個會成立時叫海外銀行家會所,專比香港做嘢嘅海外Bankers食晏及晚宴,後嚟銀行業發展多元化,覺得唔係幾貼切所以改名。」
1995年會所易名香港銀行家會所,亦標誌着回歸前,華資及中資銀行家在港冒起。
昔日俗語話,銀行多過米舖。他說「以前好多日本銀行喺香港」,但97亞洲金融風暴後,日資行大併購4、5間整合一間,以前「中銀集團未統一成為中銀香港(2388)前仲有13行」;08雷曼風暴後,不少歐美行亦班師回朝撤出香港…浪淘盡,「米舖」景象不再,銀行數目遞減,會所亦拓濶渠道吸納個人及聯繫名義會籍。
遷出在即,彭玉榮坦言唔捨得,「呢個係歷史洪流,無辦法。」他指中環難搵地方做會所餐廳,盈置大廈相比置地,「地點梗係無咁理想,但起碼仲有個Club。」
桃花不再,只寄望人面依舊。葉約德亦說,「日後新地方係無咗呢度回憶,但最緊要啲員工繼續,人情不變至緊要。」
變,似乎是今天香港寫照,但瞬間萬變之中,仍可持守永恒不變的價值。
empty
會所兼大廈頂層的「融和」廳(The Harmony) 。圖片由銀行家提供。

雄踞告羅士打大廈最頂兩層

中環置地廣場告羅士打大廈於1980年落成,翌年香港銀行家會所(時稱香港海外銀行家會所)即遷入,並雄踞大廈最高兩層,至今近40年。去年5月市場傳聞,因現址租約期滿,會員接獲通知,預計今年8月底租約完結後會所將遷出置地,搬往中環干諾道中41號盈置大廈,即恒生銀行(011)舊總部大廈。
但據聞受疫情影響,會所延至本周5才結束在置地經營,新址重開日亦可能順延至11月中下旬。
負責會所管理的香港上海大酒店(045),其發言人向本報確認,會所在置地廣場的最後營運日為9月25 日,暫未有新址開業時間,仍在準備中。
地產界估計,新址面積約2萬方呎,料月租約200萬元,每呎租金約100元,較置地呎租約慳4成。
會所現租用告羅士打大廈兩層,43樓入口為禮賓處及衣帽間,沿古董木樓梯迴旋登上44樓,設有輕食午膳及把酒暢談的「聚緣吧」(The Bar),供應中西佳餚的餐廳「金龍」(The Dragon)及「滙財」(The Treasury);頂樓還別有洞天,有半層宴會廳「融和」(The Harmony)。
據銀行界透露,由於「融和」隱蔽性高,銀行大班宴客、中港金融監管高層密會、或財資市場公會與銀行界早餐會等,多在此廳舉行。但無論坐鎮會所內那個餐廳,均能飽覽維港景色,賞月睇煙花一流,盡顯繁華盛世時賓架界的氣場。

已退休會所經理:最懷念的工作歲月

8年前退休的Joe Lam,在香港銀行家會所擔任經理23年(1989-2012年),他形容在會所工作歲月,是自己半個世紀餐飲界服務生涯中,最值懷念及有成功感的時光,有幸跟一班勤奮同僚共事,在會所內見識到氣魄非凡又有素養的銀行家,「日日返工都開心,根本上就當個Club係屋企。」
會所由香港上海大酒店(045)負責管理,所以他是集團借調會所的員工。
現年73歲的Joe Lam說,因家人早年已移居多倫多,故自己時間較充裕,可全身投入以Club為家。在任期間,「幾乎晚晚酒吧Happy Hour,都會跟唔同會員say hello,有時join埋佢哋飲杯嘢傾吓偈,可能因此變成同會員好似熟落啲。」
歷年服務過的Bankers無數,其中一位他印象最深是已經仙遊、渣打香港前大班及大新金融前常務董事賈世德(Ronald Carstairs)。「好仰慕佢銀行大班風範,委員會一開會,佢坐低就好有威嚴,所有成員都好尊重呢位主席。」
另一位他尊稱「恩公」的,是上商常大班郭錫志。2008年Joe Lam年屆六十,按制度要退下火線,郭生時任委員會成員,親自跟其直屬上司提出希望批准他延任,結果連續4年每年獲續約,到64歲才榮休。
empty
香港銀行家會所簡介。
-----------------------------
【全球樓行】 Dream House零距離
屬於香港人的移民攻略
-----------------------------
上車必讀天書 「九成按」入市懶人包
點擊即睇《按揭必讀手冊》電子書
----------------------------
支持蘋果深度報道,深入社區,踢爆權貴,即Like蘋果專題及調查組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