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對弈:社區經濟互助對抗失業 - 王岸然

蘋果日報 2002/01/21 00:00


王岸然
失業率已過百分之六,無人敢說最終會升到甚麼程度。隨着所謂全球經濟一體化,高學歷高技術的工種會減少,但不會消失,所以中產階級會失望,卻不會絕望(除非已是嚴重負資產者)。但低學歷低技術者,會隨一些工種的消失而永遠失業,四十歲人就面臨退休的命運,甘心嗎?不甘心的人太多了。可是,不甘心又如何?

出現個體戶經營者
筆者不是經濟專業,但旁觀了香港整個經濟發展的盛衰,總有體會。從前的企業是小企業,老闆可以刻薄,卻不會炒人,華人資本家都會以做個好老闆為榮,以炒人為恥。當上星期見到典型華資企業的東亞銀行,都在有盈餘的情況下瘦身裁員之時,不能不說一個講人情味的資本主義社會已成過去。
資本主義是非人性化的,現代的資本主義更甚,人的價值與尊嚴,在所謂經濟效率與成長的追求下消失,工作的意義被異化,個人受制於企業制度,失去了自我。筆者想,物極必反,經濟全球一體化之下,會出現以社區為本的小經濟圈子,大企業大財團壟斷的情況下,亦會出現個體戶經營者。
很多以人力為資源的工作,其實可以個體化,作家是個體行業,記者似乎亦可以。三數個有才能有理想的人以合夥形態出現,為不同機構供稿,可不可以?自僱的形態較不穩定,慣了就沒有甚麼,而且可以發揮自己。為何教師一定要依附於機構而不可以自僱?孔夫子還不是一個人就辦教育?事實上,兼職教員為一個不為人留意的行業,非常有彈性而靈活地存在。律師、醫生皆可以個體化,不一定受制於大企業。
低技術的人個體化就更有歷史,回想小時候,社會形態就是這樣,不明白為何今天的人失去工作就會世界末日。筆者在本欄提過的「社區經濟互助計劃」已經成事,電台及電視台都做了特輯,很多報刊都作專題報道,城市大學黃洪博士在一月九日《論壇》作了介紹,這計劃已經引起注意,筆者亦有幸身為策劃者之一。隨着經濟惡化及失業率上升,筆者估計,這類類似小農社會以物換物,以服務換服務或交換物品的經濟活動,會迅速活躍地出現,成為所謂全球一體化之下的另類經濟圈子。
尋回失去自我尊嚴
不過,問題是人們對就業、失業、工作等觀念有必要作徹底的改變。社區經濟本來出現於落後國家地區,但發展下來在發達地區如歐洲亦可以存在。在社區經濟的活動形態下,人人都是自僱人士,以最基本的個人技能,交換服務與物品,從而改善個人生活質素。筆者所觀察,除了功利的目的以外,這類經濟活動,還可以尋回資本主義經濟下個人失去的自我尊嚴,個人的重要性不再以一份職業為標準,亦根本不會有失業這一回事。
社區經濟互助計劃的網址:www.geocities.com/comewanc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