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由報章揭發九鐵的西鐵工程醜聞,愈鬧愈大,由原以為只有西門子的電訊工程要補貼一億元,變成另外二十七項工程均有補充協議,涉及額外撥款逾十五億元。據了解,在大型工程計劃中,許多工程合約均有補充協議的條款,原意是就不可預見的困難、改動及延誤等,為承建商提供一個安全網,這好比為承建商購買保險。筆者認為這種安排有實際的需要,外行人亦可理解。眾所周知,買保險是要分散風險,索償的比率一般不會很高,否則保險公司無利可圖,更不會接受投保。
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任何大型基建項目,均會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規劃,有關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定必包括聘請工程顧問,向有關機構提交詳細的可行性報告,合約細則會按照可行性報告的內容來議定,施工時更會有專業人士監察。只要前期的準備工作做得好,出現不可預料的困難的機會應該十分低,更沒有必要對工程作出改動;再加上整個施工過程均有專業人士監督,工程延誤應是絕無僅有的。若真的有不可預見的複雜情況出現,事後提高合約金額,亦不一定能把原先延誤的工程,從後趕上,在限期前完成。
據報道,九鐵及西門子雙方於去年十一月達成協議,在九鐵願意額外付出一億元後的短短兩個多月內,有關工程已差不多完全追回早前所損失的時間,工程進展的神速,實在令人吃驚。筆者不禁問,工程延誤是因為情況較預期複雜,還是錢作怪?有關機構是否巧立名目,作出額外補貼的要求?德國西門子是國際著名公司,工程「爛尾」對商譽可能有破壞性的損害,九鐵在談判桌上的籌碼,絕不比西門子少。有報道指西門子把部分工程分判予另一家公司,出現問題的正是分判商所負責的工程。
九鐵挑選承辦商有嚴格規定,但承辦商卻可把工程外判,一些原來不符合九鐵規定的承辦商,可以間接地承辦九鐵的工程項目,甚麼嚴格的甄選過程,如同虛設。再者,九鐵在二○○○年九月開始發現西門子施工緩慢,正所謂「前車可鑑」,按常理,九鐵審批西門子日後的投標時,應該加倍小心。但筆者從九鐵的網頁中發現,西門子及西門子的聯營公司,分別在二○○一年七月及四月,投得輕鐵訊號系統及輕鐵電訊系統的工程。一家工程進度出現問題的承辦商,怎可接連獲得新的工程合約?筆者認為,整個審批合約的制度,要認真的進行檢討。
至去年十一月止,西鐵第一期工程共批出五十份不同類型的工程合約,除西門子的電訊工程外,當中十八份,九鐵要額外補貼承建商逾十五億元,比率之高令人咋舌。九鐵發言人表示,有關承建商是碰到不可預見的工程問題,而作出索償。明顯地,負責前期工作的工程顧問,沒有完成本分,導致連綿不絕的索償,有關的工程顧問公司實在責無旁貸,但使人莫名其妙的是,九鐵對這些公司所犯的嚴重過失,可謂寬宏大量,從不會要求賠償損失,九鐵的行為,間接地要求全港市民補貼辦事不力的公司。儘管工程顧問公司與九鐵高層,應該無任何利益關係,但也許要由廉政公署負責調查工作,才可挽回公眾人士對九鐵的信心。
特首追究責任民望升
而在運輸局局長的公開聲明中,表示最關注的是西鐵是否依時完工,及不會超支,他的言論彷彿說,只要達到目標,補貼承辦商或作出任何違規行為,亦情有可原。持續的通縮,再加上美元的強勢,市民冀望的不是不超支,而是建造費能減低多少。作為特區的高官,說話還是謹慎點好。
筆者對九鐵的退休公務員俱樂部毫無興趣,但運輸局局長及九鐵管理層,明顯地希望用公務員一貫的集體負責制,把責任推到九鐵管理局,然後集體「不」負責,全港市民及立法會議員只好「遺憾」一番,最終草草收場。特首連任在即,筆者認為,九鐵事件是個千載難得的機會,讓特首重振雄風,只要堅持追究責任,民望定必暴升,高官問責制更會水到渠成,做個真正的強勢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