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做功課 - 吳靄儀

蘋果日報 2021/04/11 02:00

李怡中英談判見山書店鍾耀華

親愛的,
你這個天天一字不漏看《蘋果》的人,想必已知道李怡擱筆的消息了。他說,今時今日看不到寫評論還有什麼意義。李怡不過比我稍長,其實我們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同期的還有胡菊人、徐東濱等,是我較熟絡的,全因《明報》的關係,另外一些更大名鼎鼎的學者如余英時,那是《明報月刊》的級數,我的國學根基和慧根欠奉,高攀不起。我充其量是半個中文人,那個中英談判前後時代,我主要是在西報定期發表專欄,指指點點,熟悉的是其他英文評論人如T. L. Tsim,Frank Ching,和1987年才來港的《觀察報》記者Stephen Vines(他最近關於反修例示威運動的新書《Defying the Dragon》你看了沒有?)。
李怡擱筆感言並非無據。我們那個年代,發表評論是頗嚴肅的事。作為文人,作為知識分子,我們的時代使命感濃得要命,評論寫來不是為針砭時弊,向當權者提出忠告,就是為了向讀者分析局勢,提出意見以供參考。我們得到讀者信任,分外自重名聲,每落筆必求言之有物,有根有據。然而時代改變,人人都能掌握網上資訊,人人都可藉社交媒體發表感受和意見,我們需要有判斷力的讀者和公眾,遠多於敢於發言的評論人。當廣大讀者只有短暫時間收發資訊,即時反應在分秒之間,無暇思考,只能反應,那麼像我們這樣的評論人,便未免有白費心思的感覺了。
然而,我們相信用功寫作,因為寫的一個首要功用,是幫助自己釐清思想。要努力用直筆寫出來,然後知道自己想什麼;再客觀批判寫出來的東西,然後知道有何值得斟酌之處。這樣的練習,思想和表達能力會慢慢進步。功課,是要做的。
上星期,我趁空造訪見山書店,喜見小友鍾耀華出版了新書《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輯錄了他這幾年歷經巨大社會事件震盪的雜念和感受。差不多每一篇都是沒有完整答案的,甚至沒有清晰的描繪,有時灼熱、矛盾、複雜,但我深受感動,因為每一隻字都是誠實而真確的——至少,作者致力而對自己不留情面地力求誠實而真確地將思想感受紀錄下來。這輯文字不但本身就有價值,同時他做了絕好的第一層工夫。時間一定站在他的一邊。十年後、五年後,也許下一個小時,他會見到光。
聞說你在那不得自由之所看書看得飛快,你的家人朋友供應不暇,那地方又有規矩限制,而這樣消耗讀物也未免太花費了。我於是想,你要慢下來,每本書看完了就迫自己寫評語——不必是正經八百的書評,總之要寫,感性也好,理性也好,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喜歡則向親愛的人推介,討厭則向大眾示警。設或引起迴響,大可討論;但即使即時無法傳遞音訊,日後的你,也可以重訪今日的你,看看自由的自己,思想感情是否長進了。
瑪加烈
寫於4月8日,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