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上市公司讓標普品評
港交所管治評級8.3分

蘋果日報 2002/02/04 00:00


【本報訊】標準普爾去年中在港推出公司管治評級服務後,至今只有港交所(388)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參與。標普信貸市場服務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陳令勤指出,一項新的評級往往需要數年時間才會取得市場認同,因此不認為香港公司不重視公司管治概念。他又指出,由於今年是中國的「公司治理年」,相信這項服務會為區內公司所接受。

股東分散有利得分
港交所主席李業廣去年2月中已為標普「賣廣告」,透露標普前年底在俄羅斯推出公司管治評級服務;及至去年中,標普正式在亞太區推出該項評級服務,迄今區內只有港交所公布評分。以10分為滿分,港交所獲得整體評分為8.3。李業廣接受本報訪問時說,由於港交所的股東分散,股權並不集中,因此公司管治水平相對較高,亞洲區內普遍由家族或個人控制公司,港交所可謂一個例外。
李業廣指出,公司管治有3大要素,包括公司管理層對股東的問責性,防止大股東濫權以保障小股東利益,以及確保公平披露敏感訊息;若根據這些準則,家族控制公司通常會被人詬病公司管治水平有問題,但他認為,這些家族通常會積極參與公司管理,在大股東直接管理下亦有好處,因為決策較快,「過去二三十年這些家族控制公司增長好快,是因為他們好識得把握機會。你見到李嘉誠、新鴻基的增長,快過當時最大的地產公司置地,因為他們一見到幅地,價錢合適,同人一傾就揸手(達成協議),即刻就買,所以好靈活,又肯承受風險,而置地就話要返去開會,要通知董事局,搞得來都賣晒。」

李業廣:不能無制衡
他說,這些公司增長迅速,為股東帶來很大利益,但由於決策很多時候不經董事局,透明度相對較低,對大股東的制衡較小。他指出,港交所近日公布的企業管治諮詢文件,便是為這些問題尋找平衡點,「你要給他們一定的空間,但又不能完全沒有制衡」。
對於網上財經評論員DavidWebb建議,抽取部分交易徵費成立小股東組織,協助小股東向問題公司提出索償訴訟,李業廣擔心,該類組織可能演變成另一權力中心,專門針對某些公司,但又缺乏監察。他說現時小股東是有權向公司提出訴訟。他不認為香港律師費過高,「美國律師費其實貴過香港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