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02年,在此先謹祝各位投資者事事順景,在股市上獲得理想的回報。去年12月股市交投淡靜,在新的一年,大小資金重新部署入市策略,普遍認為在「1月效應」下,股市可以稍看高一線。究竟新的一年開始,「1月效應」會否為大家帶來一個短線回報呢?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1月效應」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基金要部署全年入市前策略,或多或少都會將資金投入股市,從而為股市帶來動力。以美國為例,大部分投資者都會在年底作一個年結,普遍會將手中蝕錢的投資項目沽出,將蝕錢金額作扣稅之用。由於手頭現金充足,在新的一年會再度入市,因而資金流入股市的比例有所增加,股市表現都比較好,而一直受美國股市影響的港股,自然會有所得益。
但是,如果單靠「1月效應」,似乎有點片面,因為當全球經濟及股市風平浪靜,「1月效應」出現的機會會較大,但在可見的1月份,暫時仍有不少不明朗的因素存在,如日圓貶值,阿根廷金融危機問題,對區內股市的穩定都有一定負面影響。
因此在一月份的投資策略,應仍以審慎態度為主,制訂較短為短線的買賣策略,萬一市況逆轉,應立即止蝕離場觀望。
歐洲經濟影響力大
雖然大家希望美國這個經濟火車頭快些復甦,相信在這個「願望」達成之前,市場焦點會放在另一個全球重要經濟區──歐元區。
歐洲於昨日推出歐元新貨幣以取代現時12國舊有貨幣,歐元正式通行後,歐元真真正正與美元及日圓鼎足而立,因此歐洲經濟表現對世界整體經濟,起了指導性的作用。觀乎去年第3季歐洲整體經濟增長只有0.1%,但卻比美國負1.3%的增長為佳,而歐洲經濟共同發展組織(OECD)及國際基金委員會(IMF)曾預期歐洲經濟增長達1.4%及1.2%。
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歐洲跟美國的經濟暫時仍不可分割,美國經濟是歐元經濟面對的最大風險,上述兩個組織曾預期美國經濟於本年只會有0.7%增長。若果歐元區經濟表現預期強於美國,這反映出歐洲經濟之增長,主要是由本土經濟所帶動,假設歐元推出後沒有甚麼混亂出現,其實歐洲經濟增長可帶領全球經濟進一步復甦,因此,在2002年,歐洲經濟的影響力不能忽視。在美國、日本、歐洲以及中國大陸影響下,預期港股今年的表現,將會難免更易受外圍因素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