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四,由庫務局局長領導的專責小組指出,香港現正面對持續性的財政問題,有部分相信是屬於結構性的,這個結論香港人有充足的心理準備,但同時公布的推算,指在二○○八至二○○九年度會用盡累積盈餘,便有議員質疑是另一「狼來了」故事,港人即時聯想起九七年居港權風波時,特區政府拋出驚人的推算,指港人有一百六十多萬名子女在內地,目的是為人大釋法鋪路。從時間上的安排、專責小組的報告,再加上本星期五,稅基廣闊的新稅項事宜諮詢委員會提交的建議,明顯是為財政司司長將公布的開源、節流方案揭開序幕,這種旁門左道的公關伎倆,實在不敢恭維。
投資回報過低
筆者修讀經濟學多年,雖然專門研究勞力經濟學,對宏觀經濟學亦有涉獵,但從未聽過甚麼「結構性赤字」,勞力經濟學中的結構性失業,是指經濟蓬勃時,在全民就業的情況下,因工種錯配而無法找到工作的人,是因為勞動市場結構的問題而失業。用同樣的邏輯,結構性赤字是指在經濟順境時,社會上所有資源皆被適當地運用,財政赤字仍然無法解決;要導致以上情況,恐怕並不是那麼簡單,除非是資源缺乏,或是有關政府揮霍無道,否則結構性赤字出現的機會十分低。
特區政府「放風」年多的結構性赤字,在專責小組的報告中,隻字不提,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新名詞——「持續性的財政問題」,並指有部分屬於結構性。特區高官尚有點自知之明,他們刻意迴避結構性赤字的字眼,但結構性的財政問題,同樣令人發笑。筆者不禁問,世界上哪一個國家的公務員薪酬及福利開支,不是佔有關政府經常性開支一個重要部分?沒有結構性開支的政府,還會是一個能正常運作的政府嗎?公開說財政問題部分屬於結構性,是否畫蛇添足?
利得稅率偏低
報告中第十九頁另一驚人數字,是二○○一/○二年度的投資收入預計是「零」,而對上四個年度的收入,是介乎一百五十億至三百六十八億元,兩者間有天淵之別,用今年度的收入基礎去推算未來的收入,得出驚人的財政赤字,是否過分保守呢?香港的財政儲備和外滙儲備,是由金融管理局負責投資的,去年只錄得百分之零點七的回報率,年薪逾八百萬的總裁還振振有詞,說這個回報率可以接受。若一家中小型銀行擁有同樣的盈利率,有關的總裁恐怕已被撤職,大型銀行未到業績公布,主席定必被換掉。一個不懂得投資的港人,把積蓄全放在定期存款,總比由別人代為投資好。香港第一筆林行止先生,曾撰文建議把香港的龐大儲備購買不同年期的美國債券,數厘的回報率已可將財赤大幅減低,林先生的建議值得港人細味。
利得稅歷來是本港的主要稅收之一,但本港的利得稅率極低,比世界任何已發展國家低出許多,有盈利的公司還可以從多方面獲得稅項寬減,實際稅率只佔總收入的一小部分,相對地,薪俸稅佔個人總收入的比率,遠較利得稅為高。筆者絕不相信,調高利得稅一、兩個百分點,對投資意欲有甚麼影響,千方百計來避稅的人,不管稅率多低,還是會用盡所有方法避稅。一切以商人為主導的香港,加利得稅可能較困難,但為了解決財赤,請權貴高抬貴手,與港人共度時艱。
報告中另一傑作,是推算出二十年後,即二○二一至二二年度,香港會負債二萬六千六百億元,局限性那麼高的預測,實在毫無意義,手段與廣告界常用的「恐嚇性手法」,同出一轍。任何一個較負責任的政府,會否在高財赤下還不斷花錢?所謂物極必反,這個超現實的推算,使原來部分港人可能相信的短期預測,變得更不切實際。再加上財政司司長在同日接受電視訪問時指出,政府有信心在中期內解決財政赤字。
筆者即時聯想起一個成語故事,財政司司長以長矛,攻破庫務局局長之盾。報告中避免採用「結構性赤字」的字眼,財政司司長卻重複使用,特區政府若要自圓其說,高官間還是需要有多點默契。綜合以上分析,筆者在此斷言,專責小組的報告只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