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訪問美國,正值美國對華政策向台灣傾斜的時候,他所面臨的挑戰自然比過去幾位中國領導人訪美都要嚴峻。相信他自己也不會認為自己有改變美國對華政策的本事,而且訪美前中國領導人實際上已對布殊的對華政策作了評估,即不相信在布殊主政期間,中美關係會有所改善。因此,胡錦濤在與美國參議員茶敍及參加國務卿鮑威爾的晚宴時,儘管也談到台灣問題,但參加茶敍的參議員表示,胡所說的只是「標準辭令」。相信他在與美國副總統切尼及總統布殊會晤時,也會只是說些「標準辭令」。甚麼是「標準辭令」呢?就是希望美國謹守歷屆政府所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中美「三個公報」的原則。
美方也許會向胡錦濤坦率地表達布殊政府的對台政策,尤其在五月一日胡錦濤與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會晤時,拉姆斯菲爾德很可能會告訴胡錦濤,只要中國不放棄部署針對台灣的導彈,美國與台灣就有可能建立常態性的軍事接觸。對這方面的構想,《華盛頓郵報》在胡氏訪問美國國防部的前一天,即四月三十日,已經透露了。《華盛頓郵報》甚至透露,下一次美台軍事高層會談,也許就在華府舉行。
胡錦濤既然對這次訪美的實質成果,不抱任何期望,那麼他所想達到的目標就只有兩點:一、是以訪問本身,體現中美之間「維持高層接觸對話」;二、是以溫和的笑臉、誠懇的語調、樸實的姿態,也就是以形象來使美國人相信他是一個改革者,無意與美國對抗,願意與美國在許多議題上合作。
胡錦濤做到了嗎?相信這兩個目標他是做到了。因此,原來美國總統布殊打算在副總統切尼與胡錦濤會談期間,以中途加入的方式與胡錦濤會面,但最後為了突出美國關注胡的訪問,改為在總統辦公室正式歡迎胡錦濤。
在胡錦濤抵達華府的前一天,白宮安全顧問賴斯的一次演講,很能說明美國的態度。她說,中國加入世貿,當然不能保證必然走向民主化,「但我們要承認,中國成為世貿成員後;總會做一些事,不論是法治化、透明化、給予企業更大的經濟自由等,都會改變中國的政治面貌。」
胡錦濤在紐約,向華僑做了兩次近乎九十度的深鞠躬。對掌握絕對權力的中國領導人來說,這確是罕見的動作。若與前年江澤民訓斥香港記者的情形相比,也許真要承認是兩個時代了。胡錦濤所表現的,是下一代中國領導人的作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