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勝滙豐銀行 有利上市集資
中銀資本充足比率達13.8%

蘋果日報 2002/02/04 00:00


【本報訊】一直盛傳今年上半年在港美兩地上市的中銀(香港),上周獲得標普及穆迪先後給予獨立的信貸評級後,消息人士透露,該銀行去年底的資本充足比率為13.8%,以大行計,屬於充裕,相比滙豐銀行去年中的水平更高。這亦是中銀集團重組後,首次計算出經審核的資本充足比率,反映上市安排已進入最後階段。
不過,中銀不良資產比率僅較合併時輕微改善,因此透過總行成立資產管理公司,以抽離本港部分壞帳的安排仍刻不容緩。

增加招股吸引力
中銀(香港)上周獲得兩大機構給予評級,其中標普的評級更高於母公司中國銀行(中行)。基於投資界人士一向依據此類評級,作為認購銀行融資工具如債券或短期票據的準則,較高的評級令集資成本較低,也可視作日後上市時,投資者衡量其股份吸引力的一項要素。
對於上市銀行,另一個受重視的要素便是其資本充足比率,該比率是指銀行每放貸1元,本身有多少資本作支持。重組前的中銀集團並非本地註冊的法定機構,毋須獨立計算本身的資本充足比率。消息人士透露,合併後的中銀(香港),去年底的資本充足比率達13.8%(未綜合計算附屬的南商及集友銀行)。

符合金管局要求
如以上述比率,及按去年6月底的總貸款3320億元推算,則該行的資本規模最少達458.16億元(此數未包含該行在同業市場拆出的資本金,及假定其貸款組合內的資產風險權數全為100%)。按照人行規定計算,中行2000年的資本充足率僅為8.31%。
金管局在年終回顧的數據顯示,本地註冊認可機構的綜合資本充足比率,去年度平均為17%至19%,但證券界指出,以大銀行計,中銀(香港)的資本水平已算不俗,金管局對本地銀行的最低要求是12%。去年6月底,滙豐、恒生(011)的比率分別為13.2%及15.8%,東亞(023)則為17.7%。

爭取更佳上市價
證券界人士說,對於一直盛傳在今年上半年招股集資的中銀(香港),雄厚的資本充足比率,可令投資者更安心入股,也可爭取較佳的上市價。市傳該行的集資額達390億元(50億美元),並於上市前會引入一家外資銀行作策略性股東。
消息人士又說,中銀(香港)上月中在北京召開第二次董事局會議,由於完成重組的時間尚短,很多業務指標需要多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制訂。消息人士說,該行下月會再召開第三次董事局會議,屆時才就本年度的股本回報率、成本對收入比率、以及盈利等整體財務預算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