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英國人冷對金牌 - 寶倉
英國官辦中學的聯會最近建議在學校裏重新實施學生分社,進行社際比賽。這種分社的做法在香港很普遍,在《哈利波特》電影裏有,在英國獨立私校裏也有,可是在許多官辦的地區學校裏就沒有了。聯會為要再行這種制度提出的主要原因是要通過跨班級的組織幫助新生能更好的適應中學生活。不過也可能是跟奧運和提倡競賽精神有點關係吧?
政府現在對二○一二年奧運的期望是希望國民多運動,屁股少點兒黏着沙發,學校裏多點兒體育競賽。這後者代表着觀念上的改變。為求政治正確,很多學校都不敢鼓勵體育競賽,因為競賽就有失敗者,對孩子造成心理打擊;因為競爭會鼓勵攻擊性,還有健康安全的責任問題等等。
接着來的四年應該是大力推動體育運動競賽的好時機了,而這次英國的金牌豐收也應該是一個好起點。
可是看百年以來最好的成績的慶祝,按中國或者香港的標準來看,應該算是平淡得很了。最熱鬧的是女子四百米和八百米自由泳兩面金牌得主艾寧頓(RebeccaAdlington)家鄉的酒吧改了她的名字。也沒聽到甚麼揚國威,揚眉吐氣,體育大國的陶醉昏話。就有倫敦市長一句:讓乒乓球回到家鄉。
司法大臣施仲宏說過英國人對人的權利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理解,這是他們的文化DNA。看來他們就是沒有愛國的DNA。
電視上訪問了幾個得了金牌的運動員,就有聲音說這樣傷害了沒有得獎的運動員。贏了金牌是好事,可是也不覺得就要喊叫狂舞。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得特好。奧運得了獎就會得到商業贊助,得到應得的獎賞。就是這些了。回來了,休息休息,該上班的上班,該練習的練習。如此而已。有建議要給艾寧頓做個蠟像,她說:「免了,就我這模樣?你看我這肩膀。」「我就是希望年輕人多參與運動。不一定要贏,要玩得開心。」
看看他們多年來在溫布頓支援TimHenman,就可以看得出,他們愛不懈奮鬥,甚至不自量力的「悲劇英雄」。(編註:TimHenman被看作是英國網球的一面旗幟,每次在溫布頓本土作戰,都是英倫三島民眾和媒體的關注焦點。他雖然一直保持在一流選手的行列之中,但從未染指過一項大滿貫賽事冠軍。)
參與比優勝更重要,對英國人來說是真的。相對與中國人,他們對金牌真是冷得很。
當然,要是贏了足球世界盃,氣氛會熱鬧得多。不過,稍靜下來,也就是淡淡一句:「一場遊戲而已。」
有時候真的覺得,他們就是興奮,慶祝也是尷尷尬尬的,就怕得罪了甚麼人,怕高興得太早了。
是有點讓人費解吧。可能英國人真的相信一句話,上帝要人滅亡,必先使他瘋狂。因此無論發生甚麼情況,最好是冷一點。
寶倉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