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或失守丨萬畝防護林遭剃頭式砍伐 綠色和平促調查公益林被葡萄園蠶食

蘋果日報 2021/01/22 11:02

敦煌沙漠防護林剃光頭式砍伐防沙屏障庫木塔格沙漠陽關林場葡萄園

(新增內容)庫姆塔格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中總面積排名第六、流動性排名第一的沙漠,當局為了保護位於沙漠東南方的甘肅省敦煌市,種植2萬畝防護林,即敦煌陽關林場。可是,新華社旗下的《經濟參考報》調查報道指,作為當地唯一一道防沙屏障的陽關林場,近10多年來被「剃頭式」砍伐,被轉化為商業經營的葡萄園,撕開寬約5公里的缺口,令沙漠直通敦煌。至今,防護林面積只剩下不足5,000畝,河西走廊西北端恐面臨風沙侵蝕綠洲的生態災難。綠色和平森林與海洋項目經理潘文婧周四(21日)書面回應《蘋果》指,毀林地點僅距敦煌市50公里,敦煌是世界遺產莫高窟的所在地,也是距離毀林處最近聚居地,促請政府調查為何防護林會被葡萄園蠶食。
《經濟參考報》記者實地考察始建於1963年的陽關林場,只見獵獵大風裹挾揚塵漫沙,流沙前沿伸出沙舌向東爬,因為地理原因,庫姆塔格沙漠東緣沙丘以每年約4米速度向陽關鎮推進,直攻敦煌。記者穿行於陽關林場部份林地,隨處可見切口整齊的樹樁,又或有被切好的木頭,橫七豎八躺在林地,稍大一點的樹樁直徑達30厘米,皮層水分飽滿,絕大部份是生長健壯的樹。
有在林場工作20年的員工直說:「過去為林子流汗,現在為林子流淚。」他們指,過去沙土層下全是礫石,栽樹要先用鐵錘鋼釬砸開石層,挖出樹坑,再從幾公里外挑來熟土回填底部,再拉來泉水澆灌,「每塊林地都是從沙老虎口中搶過來的」。此外,陽關林場以前是「勁風卷白草,野狼竄沙窩」的不毛之地,經過幾代敦煌人移走沙丘、整地植樹、造林,才打造出陽關林場方圓17平方公里的綠色屏障,阻止風沙向敦煌蔓延。
被砍伐後的林地,土地全部用來種植耗水量大、需要頻繁攪動地面土層的葡萄。有葡萄園工人指,防護林一般兩個月澆水一次,葡萄園半個月就要大水漫灌一次;也有人因為阻止防護林與葡萄爭奪土壤中的養分,砍走承包地四周的林木,甚至燒樹。此外,防護林落葉腐化後,促進細沙成土,改變沙地性質,令流沙趨向固定;但種植葡萄,每年秋冬埋土、春季出土,要有兩次土壤大翻動,令沙質疏散,形成流動沙土;甚至有人為了滿足葡萄生長的需要,運沙到葡萄園,增加林場沙漠化。
報道指,自2000年以來,外地承包戶蜂擁到陽關林場,租賃林地開發,建設葡萄園,如今葡萄生產成為林場的經濟支柱。有林場員工感慨,葡萄園面積一年比一年大,被馴服多年的風沙也一年比一年多,「一場大風颳過,院子裏落滿一層沙子」。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司建華指,這會加劇沙漠化風險。中央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何哲指出,陽關林場生態工程一旦被破壞,短時間內很難恢復,恢復代價亦遠高於破壞生態所取得的收益。
此外,陽關林場被砍伐的上萬畝防護林,屬於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大型防風固沙的公益林,照理會立碑保護。不過內媒記者找遍陽關林場,都不見一處與公益林有關的標識牌。國家林業局的多份文件亦明確要求,禁止將國家級公益林改造為商品林,改造不得全面伐除灌木,極乾旱造林區造林綠化亦須選擇耗水量小、抗旱性強的樹種。
即使有衞星圖片顯示,葡萄園的面積日漸擴大,業者及地方官卻堅稱砍伐合法,葡萄園面積從2006年至今沒有變化、沒有新增。
報道發出後,甘肅省委、省政府翌日表示「高度重視」,並成立由副省長劉長根帶隊的調查組,調查相關問題。人民網亦發評論,指「必須一查到底」。
綠色和平森林與海洋項目經理潘文婧書面回覆《蘋果》時指出,這片林地屬於在《國家級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中,明確列出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區域」重要公益林區(庫姆塔格沙漠),在防風固沙方面有重要的生態作用。而根據《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公益林的保育和更新採伐、調出等,有嚴格的標準和管理規定,敦煌當地主管部門經過甚麼程序,令重要的公益林被葡萄園一點點蠶食的?綠色和平期待官方調查可本着深入、透明的原則,給公眾明確的答案。
內地網民意見:
windflash:膽子也太大了。防護林是全體公民共有財產,葡萄園是私有承包,這一波損公肥私簡直喪心病狂。
fish:我記得有人說過,我們現在綠化帶都是有衞星監控,在衞星監控的情況下,為甚麼還出現這個問題?
一隻啾啾啾:膽大包天。隨手搜索了一下,真的是觸目驚心。早在2002年人民網就有相關報道了。當時是千畝防護林遭砍伐。
《蘋果》記者/《經濟參考報》
-----------------------------
《蘋果》英文版免費試睇:了解更多
英文版已登錄《蘋果》App,立即下載/ 更新iOS / Android
-----------------------------
支持蘋果深度報道,深入社區,踢爆權貴,即Like蘋果專題及調查組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