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對教育影響的課題在學術界已經流行了一段時間,而近年在香港推行的教育改革也滲入了市場化元素,旨在透過給予學生和家長(消費者)多元化的選擇,促進學校或教育機構之間的市場競爭,提高本地整體教育質素。
「有競爭才有進步」這句話,正道出市場化概念的精華所在。當教育供應者不再由政府或公營部門壟斷,意味着教育市場的出現,消費者面對的選擇增加,供應者要面對競爭。「優質」教育成為教育市場的賣點,迎合市場需要便成為學校或教育機構的生存之道。這裏所言的「優質」,不止於教與學的過程,而且更牽涉到學校或教育機構的管理績效。
市場誘因確保質素
香港的教育市場化現象,並非源自政府所面對的資源短缺問題,而是配合公營部門和公共服務改革的需要。在管理主義思潮影響之下,從管理方面入手進行改革,凡事講求效能和成本效益,足以能夠在競爭愈來愈劇烈的教育市場中生存,政府可在減少作為教育提供者角色之同時,以間接監控的手段和市場誘因的方式確保學校或教育機構在教學與管理方面保持質素。
大眾遺忘教育功能
以管理手段來解決問題,某程度上可以滿足社會及政府對教育服務提供者在管理提高透明度和公共財政問責性方面的要求。可是,教育質素的提高,不只是建基於市場競爭和管理績效兩方面,反而應該關注如何利用資源協助學校在教與學方面進行改良,並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優良環境進行教學活動。
社會不斷對公共服務市場價值進行盤算,政府投入的社會投資只局限於對本地社會經濟發展有利的範疇,教育因而普遍被看成為服務社會經濟的工具而已。而教育本身在教化和開發民智水平的最基本功能逐漸為社會大眾遺忘,凡事只計較市場價值和效益,使教育事業只停留於實用工具性和滿足表面市場需要的一種公共服務,卻未能體現教育的真正意義。
與此同時,學校或教育機構所面對的不單是商業管理模式的擴散,而且學術界已經注意到企業化趨勢的存在。正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BurtonR.Clark教授指出,歐美地區在市場力量主導下出現了企業型大學,透過從事創新研究和加強大學與工商業界的科研合作,回應市場需要。企業化並不是說學校或教育機構需要在市場上以企業形態生存,實際上是強調教學與研究方面的不斷創新,配合全球知識型社會的需要。盲目跟隨市場力量,教育最終將淪為市場的工具。
教育難以金錢衡量
事實上,市場化不代表政府可以從教育事務卸下責任,至少其在財政與監管方面的角色,並沒有因為改革而減少,而社會卻更加需要政府在教育服務的投入與監管工作。市場化亦不是解決教育問題的靈丹妙藥,非百利而無一害。教育並非商品,不能以量化指標或金錢衡量其價值。教育貴乎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多元精英,提高民智水平,政府、教育界和社會大眾有責任對教育改革提供積極意見,進行理性討論和加強溝通,推動教育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