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轉載了讀者詩琴悼念亡師的信後,我收到許多慰問的電郵,都是叫我轉寄給詩琴的。在此代詩琴多謝各位。香港還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城市。
其中一位讀者的故事很有意思,值得一讀。
那年她十七歲,外公忽然中風。醫生說出血範圍廣濶,病人年事已高,即使生還,也需要長期護理。
外公僥倖存活,但不能說話,右半身癱瘓。他被轉送到一所偏遠的療養院,說是療養,實則終老。
起初她常探訪外公,外公無言,但表情是高興的。中學會考漸漸逼近,她就少去了。考期前三個月,她一次也沒有去。
會考剛完結,家中電話響起,她拿起來聽,醫院職員說她的外公死了。
她感到無比懊悔。一個垂死的老人,卑微地期待家人的探訪,而她竟然沒有做到。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她在電郵中說:「從此,我心裏多了一根懊悔的刺,它插得太深,永遠也不能拔掉,但正因為有這根刺提醒,我學會主動地關懷身邊所有人。」
詩琴,你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