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中風 - 張亮

蘋果日報 2016/04/25 00:00


能想像事業如日當中的時候,突然四肢無力、動彈不得,連話也說不出來嗎?要知道中風可不是老年人才有的打擊,曾經是IT界的女強人莫關雁卿博士(Edith),49歲時位居香港賽馬會資訊科技部執行總監,和同事談笑正歡時突然中風:「當刻根本沒感想可言,因為你腦袋一片空白,沒有任何意識。」
筆者最近認識的Edith精神飽滿,說話「牙尖嘴利」,很難想像她曾經中風、半身癱瘓,兩年不能說話,思維也受影響。面對上天所開的「大玩笑」,她曾傷心流涕,卻沒有就此放棄。
「中風大半年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情況嚴重,更第一次因此痛哭。後來我做盡所有可以改善病情的復康療程,包括物理治療、針灸等,一段時間後才能用左手吃飯,慢慢可以使用電腦。」經過6年漫長的康復治療,Edith漸漸恢復了80%的語言表達、記憶和思維能力,現時更積極利用科技知識協助同路人在中風後盡快療癒。
根據衞生署的數據,中風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每年約有三千多人因中風離世、二萬多人次因中風入院。除了傳統的治療復康方法,現在更有機構利用資訊科技,設計新穎貼身療程以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
約三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會產生失語症,就是因為特定腦區受損導致的語言障礙。傳統語言治療師只能一對一輔導,失語症患者排隊需時,也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說話能力。香港復康會得到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最近開發出中文版言語治療應用程式(APP), 失語症患者於練習中根據圖片反覆讀出日常物品的名稱,漸漸增強語言能力。程式也有提示功能,例如患者看到蘋果而無法準確地說出其名稱,程式便會讀出「蘋」字作提示,如此患者可配合語言治療師的復康計劃,隨時隨地自行治療,成效倍增。
程式對個人康復幫助無容置疑,採摘的數據也非常重要。把個人康復過程數據化,再加以綜合、分析、整理,令我們對失語症有更深理解,可以不斷改善治療方法。
科技除了「兩兄弟做咖啡機融資致富」,應用得宜,更可以幫助社區,社會服務和商業一樣需要創新創意,用科技改善生命!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