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逐漸瓦解的記憶 —《爸爸可否不要老》

立場新聞 2021/04/17 14:34


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
有沒有看過一齣電影,讓你離場後難以消化心酸的感覺?傷感停留良久,情緒像主角一樣,失去了支撐。於我來說,《爸爸可否不要老》(“The Father”)便是這樣的一齣電影。
《爸爸可否不要老》是無可挑剔的。雖然譯名感覺老套,卻未足以減低觀看意欲。巧妙的是,中文名字正正與電影格調有種落差,讓人沒有察覺便跌入了老人腦海之中,不斷思考到底發生什麼事情。Anthony Hopkins 和 Olivia Colman 是不需懷疑實力的演員組合,十分值得入場欣賞。怎麼可能在一個情景裏,切換鏡頭之間就從錯愕的表情轉換到雙眼快要溢出眼淚的痛苦神情呢?看著 Olivia Colman 的眼神就想哭了。這裏她不是變幻莫測的 Queen Anne,也不是智慧滿分的 Queen Elizabeth II,她是一個疼愛父親的女兒。看著年老父親赤裸面對無情的時間,狠狠被錯亂的記憶沖洗,她也捲入了殘酷的漩渦,彼此耗盡了所有愛的力氣。Anthony Hopkins 被記憶快要逼瘋,無法從混沌裏抽身的演技,更是讓為人子女看得心痛。
記憶裏承載最珍貴的人,因為患病緣故,留下最殘忍的記憶。困在真實與虛幻交錯的世界,出現幻覺,質疑自己經歷過的事,也質疑別人的意圖。面目變得猙獰,情緒容易波動,對至親惡言相向……這正是認知障礙症病人有機會出現的狀況。法國鬼才導演 Florian Zeller 厲害,改編自己的同名舞台劇劇本,將故事搬上大銀幕。其實說認知障礙症的電影比比皆是,導演一洗題材固有的煽情格調,以懸疑手法說故事。在不足 100 分鐘的劇本之中,構成電影的各個部分都配合得很精湛,結構完整。例如善用場景道具,微小變動就如老人的記憶逐步剝落瓦解,一間屋成了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流暢鏡頭轉換和畫面剪接,具體讓觀眾感受到被破碎記憶逐層壓迫。看著看著,覺得某些情景也頗有觀看舞台劇的感覺。角色身份轉換,對白間流露的訊息也緊扣情節發展……確切呈現了腦退化症病人的內心世界,也透露了女兒的無力感。彷彿不是在看一對父女的故事,而是直接走進父親疑幻疑真的記憶,在有情感的世界,隨著時間製造的記憶漩渦,不斷在場景與人物之間團團打轉,代入感相當具體。
很難相信《爸爸可否不要老》是導演的銀幕處女作。故事創作靈感源自他的祖母,劇本出色,令人動容。但驚艷的地方在於,導演建構的電影世界裏,一方面以非常獨特的角度呈現和探討認知障礙症對病人自己和身邊人的影響,也從懸疑之中回到渴望愛與被愛的電影主題。對劇情恍然大悟的時刻,心頭同時感到沉重,因為感老人所感。那混亂的思想世界,內心深處包含了很多孤獨,很多害怕,很多對愛的渴望:渴望女兒關心照顧 ,渴望被愛,渴望有家的依靠。那間不停轉換的屋,正是記憶的起點,也是中心點,是父親的心靈依靠。但最後,一切都在他曾經記得的眼前瓦解了。在老人的角度是痛,在女兒的角度也實在太令人心酸。那活著的掙扎,多麼叫人迷惘。
「我覺得像失去了所有樹葉。」Anthony 如此說道。懸疑過後,傷感襲來。世界依然繼續運轉,如手腕上的時針。然而腦海中那些曾經珍而重之的人和事,卻已被無情的時間沖洗,散落。最後,每個人都失去了立足之地。那時還能依靠什麼呢?樹木依然屹立,身邊的風聲依然不止。一片荒涼之中,無論以怎樣的步調,也只能繼續呼吸,繼續走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