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 每周一書】平安之書

立場新聞 2021/12/28 10:54


聖誕與新年之間,大時大節本是與親朋好友相聚的時光,但今年可會格外欷歔?同一群組的聚會,一年前後對比:幾多人離開,幾多人留下來,幾多人仍然在一起。變動之年,一句「快樂」變得沈重。瞻前顧後,好像沒甚麼比「平安」來得更重要。年尾,《立場新聞》邀請獨立書店推薦「平安之書」,期願在寒冬中為讀者找來溫暖的盼望。
回望過去一年,面對種種急劇變化,心頭冒起的情緒有待消化。樂文書店和序言書室分別帶來心理專家蘇絢慧的《療癒孤寂》、學者黃淑嫻的《悲傷的日子如何過》,引導大家整理心情,好讓新一年再出發;Hong Kong Book Era 閱讀時代借用黃怡《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提出「戀愛是必須品……生活再困難,人也離不開戀愛」的宣言,提醒讀者無常之中唯有愛是恆久。解憂舊書店藉著蘇菲.柏涵《天使之書》的奇蹟故事,在風雨飄搖中注入希望。
情緒固然需要處理,尋覓前路,形勢分析亦不可少。疫情仍然是影響全球的夢魘,所以七份一書店@東南樓(貍奴居)就帶來《大疫年代十日談》;而七份一書店@大南街(夜露死苦)推薦科林.薩爾特爾的《災難超前部署手冊》及川口拓的《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提出災難中求存之道。田園書屋推介《吳荻舟香港文存》,通過香港歷史,借鑑前路。貳叄書房所選的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更可說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寄語。
樂文書店:蘇絢慧《療癒孤寂: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

我們不需要完美,這世界也不需要完美。

因為不完美,我們才需要依靠彼此,連結彼此。

本書作者、知名的傷痛療癒心理專家蘇絢慧,長年在諮商實務中看見許多人因為早年生命的情感缺失或受創等因素,內心發生孤寂感,以至於缺乏關注自己,也失去好好照顧自己的興趣與活力。還有些人因為害怕孤伶伶一個人會無法面對生活變化與挑戰,寧可選擇困在充滿孤寂感、假面的人際關係中,無法斷開依賴,於是在周而復始的親密感失落與疏離感中,日漸憔悴。

序言書室:黃淑嫻《悲傷的日子如何過》

在平安夜讀一本平安之書,絕對是應景的事情,正如約翰福音寫的,耶穌向他的受眾說﹕「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雖然耶穌知道人是會憂愁和恐懼的,但平安可以說是建基於對生死及世界的透徹認識,也可以說是建基於一種信仰。在對香港至為關鍵的這兩年裡,很多人都察覺到一個主權勢力把他們過往奉行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方式摧毀,證明我城正在處於崩壞的同時,任何對於人世的信念支柱同樣不足恃。黃淑嫻是學院(比較文學系)裡的一份子,在最近發表的文集《悲傷的日子如何過》中,書寫了從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到教學中的切身體會。她在書中勘察以往這座城市認為負面的事物與我們有多近,或者重估習以為常的事物有多經得起考驗。透過簡單的文字,作者思考孤獨、悲傷、距離等觀念,也有評介電影(如何索《吸血殭屍》、《布拉格之戀》)、文學作品(如村上春樹《棄貓》、托爾斯泰《伊凡‧伊利奇之死》)和人物傳記(如普羅契尼克《褚威格最後的放逐》),或談談文藝理論的文字。這些文字與阮智謙的照片,還有賴恩慈的畫作結合成一本雅緻的文集,是他們三人自《亂世破讀》(2018年)以後再一次嘗試﹔而黃淑嫻的文字,頗有恬淡、簡潔的意境,雖未必能對尋找平安的人提供答案,卻能鼓勵那些遍尋不獲的人,繼續努力。

Hong Kong Book Era 閱讀時代:黃怡 《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2021年又是好不容易的一年。聖誕佳節本應是個讓人可以放鬆休息,與戀人、家人共度溫馨浪漫時光的節日。這一年,到外地旅行已是不可能,要找間餐廳或二人共處的空間也有困難。許多人計劃好的婚事也一再延後、取消,難得順利進行也要一切從簡。談戀愛好像變成奢侈的一件事。

然而戀愛是必須品。就如《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筆下的人物,生活再困難人也離不開戀愛。本書收錄了作者自2019年起的短篇創作,描寫這些年間我城中人面對眼前境況,如何爭取空間,排除萬難地譜寫戀愛故事。讀著書中角色如何面對土地、社會、疫情等各種問題,經歷相同的香港人很容易會找到共鳴,不論讀完是會心一笑、潸然淚下或無可奈何,每一幕都是我們熟悉的場景。

戀愛是最簡單微小的需求,誰不想在太平日子裏和心愛的人享受歲月的靜好?能夠在一起平安生活已是幸福。但即使在最擠迫的城裏,人們也能夠找到各種方法實現願望。如果你有幸找到作者黃怡的簽名本,會得到她在每一本寫上獨一無二的祝福語句,好像這一句:「願你在這紛擾的城中,能牢牢抓住最重要的人和事」。

貳叄書房: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這本書是卡爾維諾為了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演講的書目,也是他最後的一本書,寄寓了作者對文學、文學研究的未來的渴望。全書一共有五篇演講辭,道出了文學的價值。五篇的主題為輕、快、準、顯、繁。而第六篇,只有以「稠」為主題,還未完成這篇前,卡爾維諾就與世長辭。

田園書屋:吳輝(編)《吳荻舟香港文存》 

2021年平安夜,策劃多年的一部重要的香港史書,終於得以出版。吳荻舟——這個因紀錄片《消失的檔案》而廣為人知的名字,躍然紙上,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一段荒謬而又沉重的歷史。

吳荻舟逝世差不多三十年了,他留下的大量珍貴文稿,包括日記、書信、自傳、「文化大革命」時期寫的「交代材料」、「證明材料」、著作草稿、工作記錄等,得以保存,全因為女兒吳輝的執著。多年來,她幾乎每天都在分門別類整理,然後根據這些材料寫成史料,再就是找出版社出版。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雖然書名比較平實,只用了「香港文存」,但在今天的出版環境,巳經殊不容易。至少,吳荻舟作為北京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港澳組副組長,身處連接中共與香港的關鍵位置前後二十年,他的文存,就是香港史冊中重要一頁。

本書封底還引用資深時事評論員程翔的推介:「吳荻舟的文稿提供了暴動期間中央應對處理此事件的一些內情。從他提供的線索,讀者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問題:暴動的『左傾』思想根源、發動暴動的動機和目的、暴動的組織指揮系統、以及周恩來在暴動中的角色等,還可以看到他對整件事的反思等,這些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獻。」

解憂舊書店:蘇菲.柏涵《天使之書》

在2021風雨飄搖的時代,我們想有泰山依靠。今年的平安夜尤其渴望天使來報佳音。不論有否宗教信仰,在世界各地的災難時刻中,都會發現一些奇蹟,彷彿有天使出手相助。《天使之書》的作者就對天使作出深入研究。她從自己的經驗,也收集各種真實的奇蹟故事,說明天使的存在,在歷史的脈絡裏,審視有關天使信仰的現象,並詳述天使造訪不同文化留下的痕跡。我發現世間萬物彼此環環相扣,只要各人堅持信念,善待一切事物,面對恐懼和苦惱時要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天使總會在身邊。我自己就常感到書本是我的天使,閱讀總會讓我感到平安。

七份一書店@東南樓(貍奴居):紐約時報雜誌(編)《大疫年代十日談》

世界各地仍然在疫情中,除了疫情,還有不同的政治社會事件、戰爭、災難在發生,現實的激盪好像比小說更強烈、真實,我們仍有閱讀小說的需要嗎?

《大疫年代十日談》向文學經典《十日談》致敬,兩者都是由瘟疫促成的故事集。《紐約時報雜誌》邀請了二十多位當代小說作家以疫情作題材創作故事。作家們一方面充滿未知與恐懼與未知,哀悼所失,一方面卻聽見其他聲音,有了希望,也想創作。本書的諸多故事揭示了疫情如何誘導作家退後一步,重新認識世界。

《認出》中,主角居住的大樓因為其他住户的逃離而人去樓空,即使熱心的鄰居也說出:「我們被拋棄了,何必假裝?」這句話讓人心傷,但結尾是誰也沒有拋棄誰吧?

《使女的故事》作者在《沒耐心,葛利薩達》中,描寫外星人在疫情期間看守一批又一批的地球人,試圖用俗爛的童話安撫被迫隔離管理的地球人。《病歷》一篇中真的以病歷格式描寫寶寶每段時期的發燒變化和事實跟據與推斷,非常時期,到醫院求醫有時可能是更危險的選項。

即使小說其中一個目的是娛樂,但困難時期閱讀故事也幫助讀者理解當下,重新整理思緒,思考未來。當時機一到,可重新振作出發。如同導讀中提到Memento mori,記住你終將死去,也必須謹記Memento vivere,記得你必須一活,這是《十日談》給我們的訊息。

七份一書店@大南街(夜露死苦):科林.薩爾特爾(Colin Salter)《災難超前部署手冊》+川口拓《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
 

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依」,真正的「平安」,到底真的是所有只是祈願所有事情都順遂安穩,如此而已?

想必經歷過甚麼都可能發生的2021,就會明白坐在家中只等「平安」,不亞於守株待兔,相當被動。這兩本簡易又配圖的指南,分別介紹你——作為一介平民,假若戰爭與災難來到,可以怎麼做?

前者美國來的,不帶廢話地教你超圖解簡單易懂的生存知識,災難下該如何存活?後者日本自衛隊訓練教官執筆,解說非常時期面臨危機時的自救法。平安應該座落於了解危機、管控危機,學習如何危機處理吧。正如恐懼一樣,面對、理解並接受。祝願香港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