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若無關愛 《不自殺契約》只是一份冷冰冰的文件

立場新聞 2016/03/16 14:36


編按:網上近日流傳一份由教育局製作的「不自殺契約」,引來網民熱烈討論。有網民質疑教育當局推出借契約的目的是希望免除責任,亦有人取出外國研究質疑其可靠性,更有人指契約字眼不合人性。

事後有心理專業團體撰文闢謠,指不自殺契約只為輔導工具之一,不會隨意發放予學生簽署。早前《立場新聞》記者亦曾向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查詢,葉指「不自殺契約」只是治療工具以幫助病人渡過難關,並不是免責聲明。

香港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昨日發表聲明,強調輔導專業人員在使用「不自殺契約」時必須明瞭背後理論才可發揮功效。聲明指契約本身並非普通一份文件,專家應在簽定時與求助者商討不同議題,最終目的是令受助人感受到自己被關懷,從而達成治療其中一部份的效果。以下是全文轉載。

【文:香港防止自殺研究中心】
近日大家都為到網路上廣傳的「不自殺契約」而議論紛紛,質疑其成效及可靠性。就有關議論,不少心理學家已發表回應,指出「不自殺契約」實為輔導工具,當求助者透露自己有自殺念頭時,由輔導員或心理學家決定是否適合使用,而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廣泛派發給學生。
「不自殺契約」於七十年代由精神科醫生及心理學家設計。當時「不自殺契約」被視為防止自殺的慣例,因此大部分的精神科醫護人員及心理學家於受訓時均會學習到如何運用此工具。然而,在二千年代有大量學術研究指出「不自殺契約」不一定能有效防止自殺。
英國預防自殺的學者 Tony White 指出,前線的輔導專家在使用「不自殺契約」的同時,必須明白契約背後的理論才能發揮其功效 (White, 2011)。「不自殺契約」不單止是一份文件,在使用此契約時,專家應與求助者共同討論有關個人責任 (Concept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契約的意義 (Theory of contracts) 及早期決定的理論 (Theory of early decisions)。契約本身能否有效減低自殺的機率雖然具爭議性,可貴的是在輔導及簽訂契約的過程中,前線輔導人員與求助者同行並讓其感受到被關懷。假若沒有關愛,契約也只不過是一份冷冰冰的文件。
近半年所發生的學生輕生事件實在令人痛心疾首。雖然不一定每人都能為預防自殺走到最前線,但培養關愛氣氛,關心身邊的親友,絕對是你我也能做得到的事。如欲獲得更多資訊,請瀏覽本中心 #與你同行 #WeCare網頁
* White, T. (2011). Working with suicidal individuals: A guide to providing understanding, assessment and support. 
原文刊於中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