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民思潮解散? 回顧由反國教、公民提名,到組黨之路

立場新聞 2016/03/16 15:34


學民思潮近日盛傳即將正式解散。這個於 2011 年因反國教而創立的學生政治團體,近五年以來,究竟走過了怎樣的一條路?如何影響着香港近年的社會運動?
學民思潮的出現,要追溯至 2011 年中。當時政府就於中、小學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展開公眾諮詢,惟諮詢對象卻僅限於教師及家長,而非學生。為了表達意見,學生組織「校園意志」與民間團體「九十後動員」遂與九十後社運人士組成「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並命名為「學民思潮」,於 2011 年 5 月 29 日正式成立。第一代召集人為「校園意志」主席林朗彥、「九十後動員」負責人鍾曉晴及黃之鋒三人,其後林與鍾先後離任,召集人只餘黃之鋒一人。

「學民」一詞來自我們本有學生的身份,亦同時帶有世界公民、中國國民和香港巿民的身份,故此必須參與政策諮詢。「思潮」一詞則來自五四運動,當年學生撇棄中國舊有傳統思想,追求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渴望民主、思想和言論自由。我們一班學生決意以當年的學生運動為榜樣,追求自由開放的思想自由,而非洗腦式的盲目愛國情懷。

《學民思潮 — 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 聯合聲明》,2011-05-29

林朗彥 2012 年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回憶,他和黃之鋒於匯基書院的學生會相識,其後見政府推出國教的諮詢文件,但主流泛民卻無甚反應,於是開始思考中學生介入政治的可能:「八十後已自成一角,中學生是否能佔一發聲的位置?」此為學民思潮成立的緣起。此後,學民成員陸續到不同場合發言,又自行舉行遊行示威,正是中學生對政治議題發聲的象徵。
中學生為反國教發聲
2012 年 3 月,學民思潮進行改革,改以「改變始於足下」為口號,透過示威、遊行、辦記招及街站等社會行動,更積極地要求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5月13日,學民聯同多個團體上街抗議國教科,遊行後黃之鋒對答如流的訪問短片在網上廣傳,名字曾登上網站搜尋榜第二位。學民成員數目由最初的 20 人,增至約 200 人。這時起,無論黃之鋒,抑或學民思潮,已於香港社會嶄露頭角。
2012 年 7 月起,學民思潮因連串反國教行動,例如向吳克儉送上「誠實豆沙包」道具,以及趁梁振英落區時到場示威等,愈來愈為香港人所熟悉。同月,學民與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及教協組成民間反國教大聯盟,合辦遊行,又號召了多達數百名學生及市民義工,設立街站,收集簽名,聲勢日益浩大,更獲邀到達明一派的紅館演唱會擔任嘉賓,宣傳國民教育洗腦的理念。
empty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政總集會 成員絕食 逼使國教擱置
同年 8 月 30 日,學民思潮一連十一天於政總公民廣場舉行集會,三名成員林朗彥、凱撒和黃莉莉率先宣布開始絕食,宣言中引用北島,「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裏,我只想做一個人」,表達只想做個普通中學生的願望。集會其後獲多個民間團體加入支持,參與人數與日俱增,不少市民更自發捐出物資。有學民成員當時受訪時稱,有人甚至一次過送上 100 箱水,支援集會學生。
empty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學民思潮在民間聲望日隆的同時,卻成為了建制派的攻撃對象。9 月 3 日,亞視節目《ATV焦點》指稱學民成員為「破壞派的棋子」,更批評「這些少年玩起政治來拙劣非常,不過是幾名任性使氣的『惡少』」。節目播出後引來巨大迴響,不單通訊局收到逾 4 萬宗投訴,不少向來少作政治表態的公眾人物如陳慧琳、張敬軒等,更紛紛表達支持。9 月 7 日及 8 日兩晚,政總集會有超過十萬人出席,為回歸以來,七一、六四以外最多人參與的集會。及後隨著政府宣布擱置開展國教科,佔領政總集會告一段落。
集會告終,學民思潮卻一戰成名。黃之鋒當時接受訪問時展望將來,稱學民思潮定位介乎於公民黨與社民連之間,以中間派為主,激進行動為工具;又指他們仍堅持以「反國教」為核心議題,但期望未來逐漸發展成壓力團體,發揮政治影響力。至於被問到會否變為政黨,黃之鋒2012 年 9 月的答案是:「我們並不打算政黨化,我們都未成年,點入黨呢?我們只希望可以帶多一些沒經驗的人出來,而不是在小圈子裡發展出另一個山頭。」
empty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投身政改 推公民提名 觸發傘運
2013 年,學民思潮定下「投身政改運動」的大方向,焦點開始由「反國教」轉到即將展開的政改諮詢。為此,他們提出提名委員會由全港選民組成的「公民提名」方案,但不少泛民政黨都對此有所保留。2014 年中,學民思潮與學聯共同發表政改建議方案,堅持「公民提名,必不可少」;同年七一遊行後,雙學兵分兩路:學聯在遮打道預演「佔中」,學民思潮,則率領近千人包圍特首辦,通宵留守,要求與梁振英對話,又表明會無限期狙撃。
兩個月後,人大常委正式就政改落閘,否定公民提名,學民思潮率領千人向來港的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示威,三名成員被抬走。其後黃之鋒稱,八三一決定後,香港進入全面抗爭年代,並宣佈即時啟動中學生罷課籌備程序。9 月 26 日,學民正式發起中學生罷課,最終有來自約 100 間中學的 1,500 名學生參與,在立法會外的一段添美道集會。當晚,黃之鋒呼籲在場集會人士攀過圍欄,佔領公民廣場,百餘人嚮應,而黃其後則被警察拘捕。
empty
empty
empty
學民思潮與學會舉行的罷課集會,以至「重奪公民廣場」行動,其後引發了更大規模的雨傘運動,而統稱為「雙學」的這兩個組織,則成為這場運動的主導團體,黃之鋒更曾因此成為《時代雜誌》封面人物。然而到了傘運後期,隨著群眾對「大台」、「大會」逐漸失去信任,雙學的角色亦日漸退減,直至歷時七十九天的運動正式落幕。
empty
empty
政改表決後 前路定位不明
隨著佔領運動的結束,以至半年後政改爭議終於泛民投下反對票下告一段落,學民思潮的路向以至定位,卻因而變得模糊。去年 5 月,黃之鋒撰寫文章,抒發對自己第四年擔任召集人的感想。文中提到,學民思潮成立四年來,加入和離開的人都不少,組織也遠比反國教時複雜。學民最初以反國教為組織綱領,在國教科擱置後,則將目光投向了政改。那政改表決後又如何?黃之鋒坦言「還是未知之數」。

在來屆任期裡,學民思潮需要處理未來的方向問題,過往作為單一議題組織,從反國教轉至投身政改運動,在政改運動以後應如何走下去,我還未有清晰的思緒,touchwood地說也許當時學民已被肢解得所淨無幾,說到今天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不管怎樣也好,在硬著頭皮還是擔任召集人的一天,我便想在走完政改的最後一里路以後,與戰友找尋延續民主運動的答案和出路,在三年政改未能爭取民主以後,往後我們到底爭取民主,是否脫離政改框架?是否觸及修憲問題?還是介入社區組織工作?

— 黃之鋒《是的,我又再度當選學民思潮召集人》,2015-05-23

黃之鋒文章的結語又期望,除了繼續喊著「重啟政改」和「我要真普選」外,學民思潮可在未來找到如何參與民主運動的答案。
這個答案,如今逐漸浮上水面。上月學民思潮成員黎汶洛(黎後於 2月28 日宣布離開學民)向媒體透露,正與學民黃之鋒、周庭等人,籌組新政黨,四月就會正式公佈新黨組成及出選名單。黃之鋒接受訪問時則稱,新成立的政黨將會推動公投、修憲、自決同普選四項綱領。
empty
攝:朝雲
黃之鋒周庭組黨 學民走到盡頭?
然而,由於學民思潮的會章規定,擁有會籍的成員不能參與香港各級選舉以及擁有政黨黨籍,黃之鋒、周庭等學民核心成員組黨的決定,正意味著學民思潮前路不明。對此黎汶洛曾稱,有成員希望繼續保留學民思潮這個團體,做中學生的組織工作,與政黨保持距離,但仍待成員一同決定。及至日前有傳學民思潮將於周日解散,學民思潮發言人黃子悅則表示成員正在討論組織未來方向,如有消息會向外公佈。
學民思潮下一階段如何演變,也牽涉到怎樣妥善處理數以百萬計的市民捐款,相信會讓學民成員費煞思量。
無論最終是否解散,無可否認的是,這個成立於 2011 年的學生政治組織,過去五年來已走完了由「反國教」到「推動公民提名」,再到「觸發雨傘運動」、一條影響香港社會深遠的歷史路徑。